上外新闻> 教学> 正文

聚焦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外语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在上外召开

【教学实践】 2024-10-30 作者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切换
  • 1.jpg

  • 2.jpg

  • 3.jpg

  • 4.jpg

  • 5.jpg

  • 6.jpg

  10月25日—2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外语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通过强化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校长李岩松以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活动。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八所外语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市教委副主任刘力在致辞中肯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指出外语院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助力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他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发挥跨学科协同效应形成“基础+特色”的比较优势以及依托多语言优势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化建议。

尹冬梅在致辞中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指出高校应当系统思考和创造性回答好“高校当何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何为”的时代命题。外语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为党和国家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李岩松在致辞中表示,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外语院校思政课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更承载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外语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深入研讨,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使命的有力践行。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需要在推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中提高政治站位,既注重育人之“术”,更要谋育人之“道”,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矩阵,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外语院校应有的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对“话语能力”和“国际话语能力”进行了学术剖析,指出话语的力量来自于对问题的解释力和解决力。必须在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和培养共同体各环节之间建立精准对应关系。以“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站稳价值立场的能力、把握先进内容的能力以及进行实践博弈的能力。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八所外语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围绕主题开展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交流、专家点评、实践教学现场观摩等一系列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宇伟、院长陈鹏、副院长王宝珠主持了会议的相关议程和活动。

 国际话语能力培养要解决好“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

  主旨发言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庄文城教授表示,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并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学体系、搭建发展平台以及凝练特色品牌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策略。

  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海呐教授介绍了思政课实验室构建与运用的成果和经验。她从游离性听课、浅层性理解、参与性缺失、数字化脱节等四个教学痛点切入,指出中外制度比较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建设可以有效联通实验室与教室、线上与线下二个课堂,推进师生教研共同体、师生教学共同体、生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学过程的案例化、形象化、场景化、全程化。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林坡在发言中指出要围绕“马院何为”以及“马院如何为”等问题深度解读中国话语的中国内涵与世界意义,通过思政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等形式,加强新时代国际胜任力青年人才培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庾向芳教授,通过站好主阵地、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构建大师资四个部分对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教学路径进行了具体阐述,探索构建“一体三维六联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针对性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实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设计展示环节,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婷教授通过“明辨德法,追寻善治”的专题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考问答等环节对道德和法律、德治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行讲解,阐述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设计解构与建构的基本理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牟雪莲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晓林老师和张国良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郭慧超老师围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详细分享,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在教学设计的专家点评环节,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浩特教授指出,需将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并整合思政课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深层逻辑,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多维度的革新,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获得感。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丁文阁教授指出,思政课程中科学合理问题的设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至关重要。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延展性与设问的探索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上海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鸣歧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学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入的理论剖析、丰富的资料支撑与精妙的教学设计,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智慧,将理论内化为品德。

  让“大思政课”建设走向深入:实践教学联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在实践教学设计交流环节,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立军副院长在分享了实践教学的经验。他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以“空间转向”为设计理念,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阵地,重塑空间样态,并根据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特点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中外比较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实践课程的国内外视野。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瀚浥介绍了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以建党故事和伟大建党精神两类故事为依托,旨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围绕“话语”和“叙事”,立足“全球语境”,不断创新话语阐释与叙事方式,让世界更好了解动态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卞卓斐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效联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以杨浦滨江为主题的实践教学,通过呈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变化历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在对实践教学设计的专家点评中,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正宇教授认为,思政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为驱动,不断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与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以责任与担当在育人过程中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作为和价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朱海龙教授指出,针对外语类院校的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秉持创新理念,发挥外语学科优势,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与高效的实施路径,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课品牌,为培养国际化卓越人才贡献力量。

  作为此次会议的特色环节,10月2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开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观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师生前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G60科创走廊以及广富林街道等多个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通过“陪练式”现场实践教学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联结互动。活动邀请来自其他外语类兄弟院校马院的领导和专家参与观摩,大家并就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理论与现实深度融合的价值导向,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首创了“陪练式”现场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拓宽“大”视野、构建“大“阵地、深化”大”作为,加强实践育人,为推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初审 / 陈吴越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
Baidu
sogou